• 促进社会和谐的五大着力点 -pg电子游戏试玩平台网站

  • 发表日期:2012-11-07 点击 次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应特别注重从强化科学理论武装,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多点发力,持续、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运用科学理论促和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上的自觉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因此,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首先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统一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创新理论成果就是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南。所以,必须把党的创新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尤其要更加注重把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目标上来。

    其次要把科学理论大众化、通俗化、科普化。坚持科学理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经常性。用质朴的语言、鲜活的例子、百姓的用语,在析事明理中彰显科学的主流价值,把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明白晓畅,使人入心入脑。同时,把科学理论融入国民教育,进入教材、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使全体国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心,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大众的心里扎下根,不断强化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核心价值意识,培养健康、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力量源泉。

    第二,解决民生问题促和谐。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民生问题解决好了,就会激发社会活力最大化,增加和谐因素最大化。因此,必须在推动科学发展,不断改善社会物质条件的同时,要着力民生、服务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首先要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问题。事关每个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医保;事关千家万户的“菜篮子、米袋子、钱夹子”;事关亿万家庭的安危冷暖,所有这些都无疑是民生的着力点。群众利益无小事,要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突出、最现实的具体问题,既要做好发展经济这件大事,也要把群众要求解决的琐事、杂事和群众特别关注的“小事”办好办实,把改善中低收入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的生存发展条件贯穿于经济运行的全过程,让改革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让人民群众活得更有品质、更有尊严、更有幸福感。

    其次要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问题。党员干部要始终心里面装着群众,脑子里想着群众,工作中依靠群众,紧紧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劳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保障、老龄人口、食品药品安全、交通设施、环境保护等民生问题,谋实招、办实事、见实效,使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快更公平地惠及城乡广大人民群众。

    第三,密切党群关系促和谐。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政治优势和本质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其关键在于“四个树立”。

    其一,要树立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古人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党员干部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细化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时时处处用群众观点这面镜子对照自己的言行,坚持亲民、爱民、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强化公仆意识,多做和做好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工作。

    其二,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大政绩来追求,干工作、搞建设、促发展,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顺应民心民意。要妥善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的关系;要用全面的、发展的、历史的、实践的的眼光看政绩,以“五个统筹”衡量政绩,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支持不支持作为检验政绩的第一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多出政绩,出好政绩,出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真政绩。

    其三,要树立务实重干的作风。党员干部要自觉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看看自己是否脱离了工作实际、脱离了基层实际、脱离了人民群众;是否存在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上一套、对下一套;是否存在着奢靡之风、贪占之风、浮躁之风、跑要之风。在不断自我反省的同时,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党员干部要不怕情况复杂、不怕任务艰巨、不怕责任重大,坚持思想上艰苦、工作上吃苦、生活上清苦、党性锻炼上刻苦,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好事,真心实意的为民、助民、富民、安民、乐民,在同甘共苦中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让人民群众沐浴在和谐社会的春风中。

    其四,要树立清正廉洁的形象。律己方能正人,身正方能带人,廉洁方能聚人。党员干部搞一次特殊、破一次规矩、谋一次私利,就会导致人格受污、威信下降、人心背离。因此,党员干部必须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一身浩然正气,严格遵章守纪,不搞特殊化;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用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民心、促和谐、保稳定。

    第四,化解社会矛盾促和谐。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化解社会矛盾刻不容缓。因为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群众根本利益,所以必须善于正视矛盾,妥善解决矛盾。

    首先要善于发现矛盾。应当运用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看待一切事物。能够观察和发现经济领域发生的贫富差距拉大,政治领域出现的干群关系不和谐,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的一元化与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冲突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类似于征地拆迁与被拆迁、社区物业与业主、环境污染与生态、交通拥堵与畅通、食品药品与安全等方面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和严重问题,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绝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躲避开、绕着走,而应做到敏锐发现,积极应对,不为表象遮望眼,不被问题所迷惑。其次要善于分析矛盾。注重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和一分为二的观点,透视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要有打烂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既要深刻分析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方面存在矛盾的根本原因,又要彻底弄清发生在群众身边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各种矛盾产生的因由和“病根”。再次要善于解决矛盾。在弄清矛盾原因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和智慧在发展中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运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运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运用和谐的方法营造环境,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切实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各项事业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更加自觉的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第五,维护公平正义促和谐。实践证明,没有公平正义就不会有和谐社会。因此,首先要充分认识公平正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始终强化坚持把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作为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和根本途径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只有真正维护公平正义,才能实现社会和谐,所以,绝不能追求表面上的和谐而掩盖不公平、不公正现象。

    其次要切实解决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社会公平公正最集中的领域,往往是关系社会和谐的关键问题。而这些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难点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涉及到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公平正义,如近年来比较突出的收入分配问题、行业垄断问题、企业改制问题、土地征用问题、拆迁问题、教育医疗问题、“三乱”问题、腐败问题等等。因此,下更大的力气、花更多的精力,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多方面切实采取措施,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在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再次要依靠健全的制度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强调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加强保障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建设,最终建立一个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的社会公平制度保障体系。同时要抓好制度的落实。只有将充分保障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的社会公正制度体系具体化为实践中的措施和行动,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建共享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才能真正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终促进社会和谐。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

    相关阅读:

    pg电子试玩网站免费 copyright @ 2012 - 2019 www.mqws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民权县直机关工委 pg电子试玩网站免费的版权所有  备案号:

    电话:0370-8550006  地址:民权县人民路中段1号

    邮箱: qq:


    "));
    网站地图